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代码:085222)
一、学科领域介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中国矿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1988年,其学科发展基础源于原露天采矿专业矿区铁道运输研究方向,1997年成立交通运输系,2015年获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学科成立以来,共有约1080名本科毕业生、30名硕士研究生走上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交通、物流管理等方向的教学、研究、设计、建设与管理工作岗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上海铁路局徐州北站、徐沛铁路处、淮北铁运处、永煤铁运处、济宁北铁路运销处等单位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践场所。同时与兖矿集团铁运处、平煤集团铁运处、枣矿铁运处、徐州交通局、徐州质监局、徐运集团、宏康物流公司、聚龙物流公司、徐州地铁、南京地铁、无锡地铁、贵阳地铁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满足了专业学科实践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本学科拥有交通运输系统综合教学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室、运输模型室等),实验室总面积约415m2,总资产约300万元,满足学科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需要。
近年来,本学科共完成科研项目数10项,获得省部级奖8项,出版教材和专著约20部,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源刊及核心期刊发表20余篇,取得教学成果奖3项,优秀教学奖多项,1人获首届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人获校十佳师德模范称号,2人获校百佳教师称号,2人获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本学科依托矿业工程优势学科、立足轨道交通和矿区运输的特色办学理念,在矿区运输系统优化、交通运输安全、轨道交通与物流工程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同时,本学科坚持以轨道交通为主、面向综合运输的专业定位,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喜爱的、兼备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人才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及讲师1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 13人,以有限的资源为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分别毕业或学习于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及明尼苏达大学,师资的学历、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本学科教师人数将增加到20人左右,从而形成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主要研究方向为: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轨道交通技术及工程
(3)交通运输安全
(4)物流管理与工程
(5)矿区运输技术
(6)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应用
三、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努力为祖国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本学科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四、学制
学制2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3年,不得申请提前毕业。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不超过1年。专业实践环节至少应保证半年,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1年。
五、课程设置
分类 |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
公共 必修 | 140002S4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2 | |
140001S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2 | ||
100182S4 | 基础学术英语交流 | 分级选修一门 | 30 | 2 | 1 | |
100183S4 | 综合英语 | 30 | 2 | 1 | ||
100188S4 | 硕士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 四选一 | 30 | 2 | 2 | |
100189S4 | 硕士英语-学术翻译实践 | 30 | 2 | 2 | ||
100190S4 | 硕士英语-科技文献选读 | 30 | 2 | 2 | ||
100191S4 | 硕士英语-雅思托福训练 | 30 | 2 | 2 | ||
专业 必修 | 交通运输数学方法 | 30 | 2 | 1 | ||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 30 | 2 | 1 | |||
学术与工程素养 | 16 | 1 | 1 | |||
020042S4 | 交通运输工程 | 30 | 2 | 1 | ||
020041S4 | <交通运输工程>硕士学科专题讲座 | 30 | 2 | 1 | ||
选修 课程 | 交通运输规划原理 | 30 | 2 | 2 | ||
轨道交通运营技术 | 30 | 2 | 1 | |||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 30 | 2 | 2 | |||
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 | 30 | 2 | 1 | |||
交通与物流仿真技术 | 30 | 2 | 2 | |||
数据挖掘与交通大数据 | 30 | 2 | 1 | |||
隧道与地铁工程 | 30 | 2 | 2 | |||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 | 30 | 2 | 1 | |||
其他选修课 | 统一设置,见开课目录 | |||||
选修课程不低于10学分,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从事课题研究的性质,指定选修课程。 | ||||||
补修与 自选 | 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补修2门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核心课程并取得及格或以上成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从事课题研究的需要,自行选修课程。自选与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
六、其他要求
1、培养方式
(1)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在本学科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场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采取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一般应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
2、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1)学术型硕士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总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下表。
培养环节 | 专业学位硕士 | 备注 | ||
课程学习 | 公共 必修 | 政治理论 | 3 | 设2门。 |
外国语 | 4 | 均设2门。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免修不免考,硕士分级。 | ||
专业必修 | ≥9 | 至少设4门,其中1门为学科前沿讲座。 | ||
选修 | ≥10 | |||
中期考核与淘汰: | 考核不计学分,考核不通过则学业警告。 | |||
论文环节 |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 1 | ||
文献综述与论文开题 | 1 | 硕士≥80篇(外文≥30篇) | ||
毕业 考核 | 必修课程学分要求 | ≥16 | ||
选修课程学分要求 | ≥10 | |||
专业实践与专业能力环节 | 合计要求 | ≥18 | ||
专业实践 | ≥16 | 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20学时(每周20学时,按16周计) | ||
专业能力 | ≥2 | 论文发表、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详见《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等文件。 | ||
总学分要求 | ≥46 |
(2)自修和自选课程。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硕士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与学位要求无关的课程(体育、外语、音乐以及与论文无关的人文经管类课程等)。
(3)补修课程。凡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
3、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分与考核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2学期末完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提供书面报告,开题由书面报告及口头报告组成。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生开题报告采取集中开题形式,每名硕士生有1次开题机会。开题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理论与现实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技术路线等问题进行把关。开题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硕士论文研究工作。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考核通过计1个学分。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备案。
4、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考核时间是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送审前,要求研究生对已发表论文、已投稿论文、其它科研成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等方面撰写5000字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方面的心得体会,由导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计1个学分,可以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审核未通过或未进行审核者其学位论文不得送审。
5、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及答辩要求
(1)学位论文应如实反映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论文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
(2)硕士生应按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学习和工作,考核通过列入培养计划、正式办理选课手续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完成论文工作环节并达到要求,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3)在完成课程学习、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环节要求后,按照《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中国矿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规定》和矿业工程学院相关文件要求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硕士学位。
6、其他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习期间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达到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其他要求,具体要求可参考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